如何做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风控必看)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刘庆阳
风控君推荐: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如何正确认识风险成为成为信贷人永恒的难题,本文作者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是否对称不是出现风险的主因、融资难解决之道、风险管理也是创造利润、信贷的根本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独到见解,想法很独特,是篇不错的文章!
这几年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爆发,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大数法则”、“概率学”等等也日益尘嚣之上,许多顺理成章的风险理念也突然想不明白了:
信用到底是什么?
如何匹配经营资金?
是企业要多少就给多少?
我们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多了还是少了?
不良的出现真的是好事吗?
大数据、创新带来的改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们整天在提中小企业信贷,言必“企业姓中名小”,所以企业财务状况不清楚、不明白、不规范,需要“信用”支持。但信贷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认为:从意愿上讲,信贷是信用+借贷,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达成的合意,这个合意是以双方信用为基础的承诺,也就是一种商业行为,有着自身的市场规律,属于“你情我愿”,所以这其实只是一桩生意。
我们可以和客户成为朋友,甚至是“好朋友”,但千万别让客户把你当成了傻子。从规律上讲,信贷的底子是信,作用是贷,也就是基于信而发生贷,信不外乎立信、传信、读信,而立信的第一规则是透明-即信息对称,也就是围绕企业运营要素调查的资料完整、系统、真实、及时;传信的第一规则是整理与解读,这是个技术活,通过调查数据与成功标本、失败标本大致对比,形成判断胜算的逻辑架构;读信更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一个商业博弈下唯一选择的难事,同样的信息,会因读者经验与标本不同而得到不同胜算解读,会因不同的目的而不同选择。
我自己的观点:当前不良的大幅飙升,除却系统风险因素,还有由于前几年对信贷客户以及小微客户的次级贷款化的趋势认识不够,对客户、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合作的态势转换认识不够,或者由于指标和业绩的压力驱动下不愿意去坚持与面对。
以我司为例:担保客户很多已经资不抵债,存在很大的还贷压力,但在三方合作态势中担保公司必然兜底,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在发放新增贷款,还不是看着有我司担保,如果企业还不出来款,至少还有国有担保公司托底,本金收得回来不会产生损失,甚至还有罚息、利息等资金收益,何乐而不为,既照顾了自己的“生意”,同时也照顾了“人脉”。可现实是AA+评级的国企河北融投,说垮就垮了。
说起信贷,首先想到的就是“信息对称”。从金融机构的商业角度来说,永远都是让“借款人获利”,从而保证自己获利的行为,也就是常说的:金融机构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道理。而对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借款的代价除了利息,还有就是还不了钱的担忧,一个正常经营且理性的企业经营者会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既保证我会创造出比借款利息更多的利润,同时又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担忧之中。
正因为基于此认识,所以我以为双方在核心认知上应该是一致的。然而系统风险下的不正常企业较多,多赢预期的打破导致企业出现较强合作者间博弈,现在却出现了“兵与贼,攻与防”,银行是兵,企业是贼,大家都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企业觉得搞银行的都不是什么好鸟,只是要求着办事,把你捧着夸着,抬着,但内心是防着。
同时,金融机构的很多套路已经暴露了,招式已经用老,一些老油条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我在暗处”的心理优势,银行对账单、凭证、报表等等一套套都是完全的。由此产生表面信息对称下的暗箱信息存在,就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同时,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获得信息的能力不够,对于缺少独立思考与博弈经验的客户经理来说,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怀疑信息不对称与解除怀疑,只是做了一个表面资料抄接员,而原因可能十分简单,就是无知者无畏、缺乏这方面培训与教训。
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呼吁,我们收集的资料过多、过细,收集了这么多能真正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吗?就一定会有用?我的认知是:数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经营,它是最直观反映企业经营正常与否的直接证据,甚至当企业出现问题后,这也是我们分析和总结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连数据都不能收集,谈何对数据进行挖掘带来一些机会,更不用说给你带来什么了。
每种资料都是企业图画的一个碎片,而善于拼图者能够拼出整张图,而富有经验者可以对比出轨迹与趋势,虽然数据不见得能反应真实全貌,但没有数据,企业轮廓、轨道、趋势更是一团迷雾;比如说了,企业提供的银行流水,仔细核对出入库记录与订单,仔细推理企业运营节奏,仔细。。。。。。包含的很多的有用的经营信息,你真的好好分析过吗?
曾经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好:上级吃下级,一级吃一级,一吃到底;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一骗到顶。往往在授信报告上和评审会上,客户完全是经营好、信用好、还款好的“三好学生”,出了风险之后立马就变成了“绩差生”的怪状。可能这里面有很多是调查能力和责任心的问题,因为有些情况,可能老板也无法估计和了解,而有些却是我们自身的文化出了问题,基本上是一种面上文化,要想通过领导的审查就必须“报喜不报忧”,就需要把材料里面磕着、碰着的东西包装起来,甚至在会上也会说着查无证据的话,唯一的来源就是老板说的、银行说的、政府说的。而且越是层级差异大,面上的东西也越重,至于说真正的恶意欺瞒,倒是不多,毕竟要相信员工自身的素质和操守。
我自身认为:上述砍掉和包装的很大部分是一些非财务的因素,因此对于常规的信贷客户来说,风险管理更重要的是“收权、分离、靠流程”,因为上级的经验累积下,水平比下边的一般会高一点,多人多角度一般会客观一些,审贷分离才能形成制约和促进,更有助于形成相对正确率高的决定,而流程是控制操作风险的唯一路径。
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因为不重视财务或者没有正规的财务,应该是“放权、分散、看好人”,而这对审批人的要求就更高,他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然就是你觉得你水平高,看得透,可老板也不弱,就看到时候谁能玩过谁?
融资难一直被认为是以前、现在乃至以后的信贷发展的大难题。不知道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想过没有,难是表象还是结果,为什么会出现难?有人提出是因为贷款必提出抵押物,而很多企业或者很大部分的小微企业没有足值的抵押物,满足不了金融机构的要求,所以融资难。
为什么不能够不需要抵押物,为什么不能靠信用,你看有抵押物的一样出风险,出不良,而没抵押物的风险程度并不高呀?
我这么想并不是代表我就愿意做抵押担保业务,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不诚信的代价太低,信用环境太差,往往是一个失信的企业主或者股东或者担保人,可以堂而皇之的在五星级酒店、豪华的豪车里喝着红酒、抽着雪茄,波澜不惊的告诉你:我正在想办法还钱,但是你要给我时间,某某某政府正在想办法给我重组呢,你如果想我还钱,那你先再贷笔款给我,不然只有拉爆,大家一起死,走法律程序费时费力,走其他程序不一定合法合规。。。。。。你陷入两难,而这个你,正是代他还款的担保人或者银行。当如果哪一天一个失信人连基本的社交都无法进行的时候,可能融资难的问题就基本不会是问题了,当然,有可能担保公司存在的土壤也不存在了。
但是在目前的信用土壤上,如果对客户单纯的讲抵押或者单纯的讲信用,我自己觉得是不合适的,无视企业真实的需求,只按抵押物匹配资金或者对企业没有真正的调查清楚,就单纯的讲信用,看似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开拓业务的需要,但违背担保低收益率下的风险承担比率,导致我司经营不可持续与资本金消耗,也违背信贷资源向确定的经营体富集、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却是徒增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我自己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最主要是思考“三个为什么”:为什么借款,拿什么还款,还不了款怎么办,重点考察“两个流”,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当你解决了上述问题,你对这个企业就了解得差不多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产品方案的设计以及风险控制措施,我想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与企业经营周期的严密匹配,企业既赚到了超出通常水平的收益,而我们也获得了利益,规避了很多风险。
比如说我是一个收购柑橘的经销商,在柑橘上市的旺季,我需要大量的现金以支付收购款,而平时我是不太需要钱的,上市收购时间为10天到20天,回款周期为三个月,而现在银行一般匹配一年期的产品,那我为什么要承担一年的费用,我把应该还的钱投到其他方面不好吗?这样我就创造了超额利润,至于我投入的那件事或者那个生意,能不能找到超额利润,谁知道呢?而这就造成了流动性风险,因为你不知道到时间这个柑橘经销商有没得足够的现金流来还款。而这是由于资本具有流动性与企业逐利这一特质决定的,同时在本质上,人都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本能,不是靠合同或约定能够解决的。
记得有领导曾经对我提出过温柔的批评:“你风险控制得好,一方面说明你的风控能力很不错,但也表示你把风险看得过于重要,不利于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如果公司不发展,你风险指标为零,那也没啥用吧。”我觉得这话是对的,但是不太全面。
担保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不是风险的喜好者,同时也不会惧怕害怕小概率级别的风险。因为这是由担保公司自身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的,业务发展创造的收入只是预收而已,只有风险控制得当,利润才会最终落袋为安。而我们的利润就是风险的阀门与业务的管道在市场竞争下共同作用产生,缺少谁,这担保公司都玩不转,市场似海,业务部门是渔夫,风控部门就是网,只打我们网得住的鱼,业务部门是收入中心,风控部门就是利润中心。
因为我们面对的客户决定了我们的运行周期,担保公司的坎是“3年、5年、8年”正好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差不多,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当经济运行周期出现的时候,出现点状况是很正常的,只要这种不良发生在控制范围内。
出现风险也可以起到警示菜鸟,防止头脑发热的作用,现在的公司员工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经历过不良,不知者无畏,且又普遍善良(指对老板说的话不加以分析甄别,分不清好坏优劣),在太平日子里过久了就会头脑发热,通过一些正常的风险案例正好给大家降降温,进行风险教育,同时也能防止道德风险产生,也有利于成长。
但是这风雨不能够太大,犹如开车,业务的油门不能够一直踩着给油,因为路不是一直都是笔直向前的,总有弯曲转弯甚至掉头,很容易就会翻车,而这就需要风控部门来把握,该刹车刹车,该减速减速,进行路况识别与路线规划,领导进行方向控制与油门刹车调节,只有平时工作做扎实了,空架子、花架子少,对客户做到既让它有利润,同时使它违约成本高,这样才能路况好车子不会超速,路况差车子也不会翻覆。
这两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作为搞金融的,如果开口不提互联网金融、闭口不谈大数据,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金融的,感觉你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金融的创新。但有些事实上可能很多就不是那个味儿。
特别对于信贷来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一本质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形式上的变化都脱离不了这一点,我认为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这是一个环的概念,体现了资金、商品、资金的流通,其次这是信誉的概念,是信誉的现金价值,体现在“还”上,最后这是一个操作的概念,需要场景的实现。
从这两年的互联网金融的超常规发展来看,我觉得是很伟大的,因为说起来是解决了资金端和资产端的错配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的,同时整个市场又这么大。但为什么现在的情况会变得不那么好,甚至平台跑路说不断出现呢?
我自己认为这些东西在说与做之间存在着变通,因为虽然说经是好经,可每一种盈利模式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建设和持续运营,目前恰恰忽略了博弈因素是需要环境制约的,基础建设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于是有时候念着念着就偏了,偏着偏着就成为惯性,忘记规律的作用了,为什么要偏呢,因为准备不足导致建设的平台达不到基本的盈利模型基础,叠加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与不良竞争,不这么念,就吃不起饭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也不再是单指银行,也不单指信贷了,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新名词、新词汇也不断出现。但我们不要忘记不论是互联网金融也好、传统信贷也罢,目的和出发点都是控制风险、创造效益,提升价值,最重要的事情是夯实基础,按照适合自己公司的路径一步一步的往前行。
以上就是刘庆阳作者对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些想法,是不是很不错?如果觉得不错,赶紧转发到朋友圈吧,好文章值得分享!